English

“四两拨千斤”和“最缺钱的人”

2000-11-16 来源:光明日报 何蔚 我有话说

《五十而知天命》引孔子《论语》来形容浙江财税改革与发展的50年历程。全文分3部分内容:建国50年来我国财税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改革的轨迹;域外考察篇,作者对国外一些财税制度进行了分析比较;作者的工作札记和思考心得。

外人看浙江,都道是文化之邦、富庶之地。但不知富地也有贫困县,而因有了富作参照,贫县会更显得局促。正如《光明日报》载“浙江财政改革:‘四两拨千斤’”一文中很生动的描述:“机关单位要钱,领导批条子要钱,贫困县更是专人住省要钱,财政厅长成了最缺钱的人。”作者翁礼华在1992年接任财政厅长时,所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局面。如何改贫困为富有,化无为为有为,变要钱为生财?作为财政厅长,翁礼华心里一定转过千百个念头,然后,他开始第一步,深入基层对全省十几个县市进行摸底调查,然后,他开始实施他的一条条治贫方案,在他雷厉风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其中有几条格外引人注意。如,通过“两保两挂”的实施,达到了“还财政于政府,赋权力于制度”的构想;如让“县市领导走上财税的讲台,让决策的关键人物(县市长)懂得聚财、用财的理财之道等等。仅通过“两保两挂”一项,5年来有17个贫困县和次贫困县不仅全部消灭了赤字,而且财政增收8亿多元。

这就是翁礼华“四两拨千斤”所产生的神奇效应。

四两拨千斤”,妙就妙在“顺着千斤来势”,财政厅长正是牵住了这来势汹涌的要钱之势,给予引导,将其纳入了自己的工作思路,从而要钱之手变成了造钱之手,理财之手。“四两拨千斤”的要点,似乎应该有三个要害环节:一、要在总揽全局的基础上做细致的调查研究,认清势头;二、在理清局部思路的同时寻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就此制定因势利导之策;三、须在试点开始后不断就相关问题进行论证、研讨和交流,以便逐步完善,进而推广。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四两拨千斤”的合理内核之后,就会觉得,这理论不仅在财政改革中用得着,在其他很多工作范围和领域,其实是情同一理。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这许多精粹的思想,许多具有相当价值的思考,是用一些很有文采的句子表达出来的。

如形容当时财政厅苦于各县领导挖空心思要求财政补助,他便引用旧时财神庙前的对联“颇有几文钱,他也求,我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也拜,夕也拜,教我如何”,真是再贴切,再生动不过,活画出要钱的尴尬与给钱的窘迫。类此种种,在近400个页码的书中时有佳句迭出。每每凸现,令读者不能不叹服身为财政厅长却有如此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渊博的阅读面。

(何蔚:浙江省江山市副市长)

《五十知天命》翁礼华著中国税务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